周瑜,本名公瑾,从21岁开始跟随孙策平定江东,后辅佐孙权,率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称赞周瑜是“王佐之都”,范成大称赞他是“天下英雄,江左美丈夫”。

历史人物有三种:

历史形象:是根据官方资料描绘的一个人的形象。

艺术形象:文学创作的需要,用一定的方式刻画历史人物。

民间形象:某个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这种形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周瑜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是《三国演义》的影响。

艺术形象的影响既有于的,也有何生亮的。《三国演义》中,从赤壁之战孙与刘结盟开始,周瑜就处处针对诸葛亮,称其为“诸葛亮有才”。此人若不除,将来必是江东之大祸,其小度量可见一斑。”事实上,周瑜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当上了江东大都督。感情上,他和孙策结婚江东大孝,是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别人羡慕他,可他怎么会嫉妒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就像一条走失的狗。

历史上的刘备:公瑾文武双全,是千人千面的英雄。尽管他身材高大,但他担心自己很快会成为一名部长。虽然这是刘备用来离间孙权和周瑜关系的说辞,但从几句话也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敌对阵营,刘备是真心欣赏周瑜的。

诸葛亮借草船放箭,太神奇了。历史上的主角是孙权的《三国演义》。周瑜为了杀死诸葛亮,逼诸葛亮签署军令状,要求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被迫向草船借箭。但根据裴松之在《三国志》中对李悟的介绍,真实情况是孙权多次向曹曹骏挑战,曹操没能坚持下来。孙权亲自驾轻舟,从濡须入曹水寨。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原来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样子,下令大军戒备,不可乱射弓箭弩。孙权在曹操前面走了五六里路才回来。走的时候给君打鼓,乐。

很多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都与历史不符。

三于完全是虚构的。周瑜在历史上的气度很大。《三国演义》过度神化了诸葛亮,又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人们误以为诸葛亮有妙计,《赤壁之战》应该是第一功臣。于是,三于死了。真实情况是,于回到江陵,收拾行装,三十六岁病逝于巴楚。周瑜突发疾病而死,与诸葛亮无关。

在苏轼笔下:“回想起公瑾时,小乔已出嫁,英姿飒爽,羽扇丝巾,谈笑间烟消云散”。这样的英雄被罗贯中刻画成反派,真的很可惜!

周瑜笔下的(字)心胸狭窄,所谓“于,何生亮”就是这个意思。他不能容忍比自己优秀的人。饱受后世的弊病。

第二,虽然周公谨在柴桑(今九江)驻扎了一段时间,但他从未对曹魏做出过什么成绩。

第三,他娶了小乔成为孙权的妹夫(孙权娶了大乔),但他从来没有为吴栋创造过什么。他的继任者鲁肃(也是吴栋的总督)也很平庸。

三国志是一部英雄史。除了正史之外,注重演绎和戏谑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英雄史诗。但是,都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尊刘抑曹,但整本书被黑的最惨的不是曹操,而是巡抚周瑜——

明明是一个高大英俊,文武双全,心胸开阔,有艺术细胞的年轻人,却被罗贯中刻画成一个贪图美色,心胸狭隘的小人。如果周玉泉早知道,那棺材板大概早就被掀翻了。

贪恋美色?不对!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重头戏安排在“赤壁之战”和“周瑜三魂”两个部分。在这些故事中,周瑜还是有小谋略的,但他的表现总是很可笑。

据《三国演义》记载,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群臣争吵不休。周瑜心中斗争,却始终沉默,不发表意见。诸葛亮猜中周瑜的职业后,制定了一个计划:把两个人用一条船送到江边,就可以让曹操的百万将士退休。被蒙在鼓里的周瑜无辜地问,哪两个人?诸葛亮天真地回答:“当然是大乔和小乔。曹操早就想娶这两个人了!”说话间,他还流利地背诵了《铜雀台赋》全文。周瑜气得火冒三丈,大叫道:“我与老贼不和!”并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要知道,小乔是周瑜的妻子,而大乔是孙策的妻子。

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周瑜既猥琐又尴尬。明明倾向于抗曹,却故作深沉,不愿表态。结果诸葛亮在运用智慧的时候,忍不住破口大骂,没有一个儒将的风采。但据史书记载,真实的历史是,在心浮气躁的江东诸侯中,周瑜有着难得的坚定头脑和清醒头脑,一直是坚定的鹰派和强硬派。

早在公元202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就上书命令孙权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京城当人质。孙权召集一批大臣商议,大臣们犹豫不决。只有周瑜坚决反对:“江东兵粮充足,人心安定,铸山取铜,煮海取盐。可以说他们所向披靡,为什么要俯首称臣?如果送人质,就要受制于曹操。到那时,你所有的成就都将付之东流。”这个论点既有远见又有勇气。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一路所向披靡。在外当领袖的周瑜及时回朝,挺身而出,两次与孙权会面,坚定了孙权反抗曹操的想法。这三个国家才站起来。

心胸狭窄?不对!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线中,赤壁之战之后的重头戏就是众所周知的“诸葛亮三怒与周瑜”。

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都盯上了南郡,于是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只有周瑜打不过南郡,刘备才能得手。结果周瑜在围攻中负伤,最后打败曹兵,却发现诸葛亮早已安排赵云取南郡。周瑜气得伤口裂开,从马上摔了下来。这是周瑜的愤怒。

之后,周瑜又出谋划策,让孙权把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把刘备骗到吴栋,杀了他。谁知婆婆吴国太看中了刘备,不许孙权这么做。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安全撤回荆州。临行前,众军士齐声高呼:“周郎定天下妙计,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眼珠一转,当场晕了过去,不省人事。是给周瑜的。

后来借了荆襄九郡的刘备跟吴栋说要放弃,然后归还荆州,但是迟迟不还。周瑜大怒,秘密计划夺取荆州。但是这个计划被诸葛亮发现了,周瑜被兵包围了。这一次,周瑜气得连喊几声“你生于斯,你生于斯,你生于斯”就死了。

《三国周瑜》的故事真的很精彩。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剧情,加上激烈的戏剧冲突,让这个故事被人传诵千年。不过,这是春秋时期罗贯中的文笔。历史的真相是,周瑜的英年早逝不仅与诸葛亮无关,而且周瑜生前的遗言也极其大气。

公元210年,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倒,知道自己的生命已近,于是上书孙权,说:“人生或长或短,不必悲伤。我只恨自己的野心无法实现,不能再听命于你。现在曹操在北方,局势不稳。在刘备的西部,似乎家里有虎豹。这个世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定论?忠厚冷静的鲁肃可以代替我。如果我的建议能被采纳,我将永生不死。”然后36岁就去世了。

要知道,温和的鲁肃和强硬的周瑜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尤其是在对待刘备政权的态度上,持截然相反的政治观点。他们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周瑜一点也不介意,依然向领导推荐了自己的对头作为接班人。这么心胸宽广的人,怎么会因为诸葛亮的排挤而生气呢?

真实的周瑜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周瑜是什么样的?史书中有丰富多彩的一笔。

公元190年,孙建兵要求董卓把家迁到蜀郡。是周瑜慷慨地让出了自己的房子给孙儿们住,接纳和照顾与自己同龄的孙策。公元198年,孙策离开袁术单飞,即周瑜,及时带着随身物品避难。听到周瑜的到来,孙策亲自出马,24岁的“周郎”从此名扬江南。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周瑜也是带兵出殡,联合群臣,及时稳定了局势。当时孙权的官职只是一个“将军”,再加上年龄小,所有下属只有非常简单的礼仪,除了周瑜,一见面就毕恭毕敬,把自己当成诸侯。周瑜,历经孙策、孙权两朝,对江东之围一直是下足了功夫,立下了汗马功劳。据《江表传》记载,旭日东升后对群臣说:“如果你一个人在周公谨,你就当不成皇帝。”

曹操很欣赏周瑜的才华,派蒋干去游说周瑜,但周瑜的回应极其光明磊落。蒋干来访时,周玉琴在营门外迎接,带蒋干参观,并表示心意:“君子在世,遇心腹之臣,貌如君臣,心有骨肉之情,荣辱与共。就算苏秦和张仪重生,又怎么能改变他们的忠诚呢?”号称江淮第一辩主的蒋干无言以对,只好回去向上司曹操报告,周瑜胸怀宽广,胸怀大志,不会动摇。

程普,吴栋老将,三朝元老,战功卓著。因为年纪大,经常给周瑜没面子。周瑜做出了妥协,再也没有和程普发生争执。时间长了,程普感动了,跟别人说:“这就像跟周瑜喝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最让人着迷的是,高大帅气的周瑜还是一个文艺青年,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喝了三绝酒,在酒吧嘈杂的环境中,能准确的听出乐手演奏的音乐哪个音符是错的。所谓“音乐是错的,周郎在乎”也是如此。

这就是历史上的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识大体,顾大局,充满人格魅力,一个文艺青年。如果非要说周瑜有什么缺点,那只能是工作太辛苦,没有注意身体。他36岁就英年早逝了。这位天才将军的陨落也给吴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罗贯中为什么黑周瑜?

为什么一个积极完美的人格在短篇小说里会变成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或许,这一切都与诸葛亮有关。仔细观察《三国演义》中对周瑜的描写可以发现,在诸葛亮出现之前,整本书对周瑜的描写都是以褒义为主,而诸葛亮出现之后,对周瑜的描写急转直下,变成了以贬义为主。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最常用的叙事序列是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但诸葛亮总是巧妙的出招,疏通关系,所以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尽一切办法除掉他,但总是被诸葛亮识破。众所周知的“草船借箭”是这样的:周瑜害怕诸葛亮的才华,故意为难诸葛亮,要求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找了二十条船,在雾天驶向曹操,骗出十万箭。在这场遭遇战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自信满满,与周瑜的急躁形成鲜明对比。

罗贯中借周瑜之口喊出的那句话“生而有瑜,何须明?”是诸葛亮与周瑜关系的最好注解。以蜀汉为正统,必然要赞美蜀汉的中流砥柱诸葛亮。展示对手的丑陋,似乎是塑造自己形象的好方法。周瑜越慌张,诸葛亮越伟岸。结果,最杰出的军事和政治天才吴栋成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陪衬。其实在正史中,两人并没有太多的交锋。

最后,再回顾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石破天惊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气势磅礴的河山气如画,多少豪杰豪杰一次涌现。回想周瑜的春风时代,年轻貌美的乔刚刚嫁给他,他英气十足。羽毛丝巾,一边说笑,一边化为灰烬!

乱世少年成名,拥美女,显大勇气,举手定江东之策,谈笑风生退百万兵。这就是英勇善战的周瑜和周公谨。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六年,却如夏花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