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自古以来就是“多事之地”,有“仁义之地、鹤之乡、鱼米之乡”的美誉。省会南昌在其中也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众所周知,一个省在选择省会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毕竟,作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省会不仅应该

南昌和九江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江西省会选择了南昌而不是长江边的九江?毕竟九江是江西最重要的港口城市。

地理位置的优劣九江在哪里?

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它不仅是长江上的优良港口,也是江西省鄱阳湖水系所有城市出海、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同时,九江所在的位置是中国南北道路“国道”历史上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九江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天下之地”、“江西北大门”的美誉。九江虽然有这么优越的地形,但要成为省会还缺很多。所谓山比山高。

首先,从地图上我们会发现,江西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间是由赣江、抚河、秀水、信江、饶河组成的冲击平原,北面是鄱阳湖,而南昌正好处于赣江抚河冲击平原的中部。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周边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所以把省会建在这里,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一个省的经济命脉。九江虽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地形复杂,主要是江南丘陵,平原面积小,地理环境狭窄。在农业发展上明显不如南昌有优势,发展潜力小。

九江和南昌地区的地形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南昌处于赣江影响扇的顶峰,不受鄱阳湖流域崩滑和赣江改道的影响。但九江在长江边上,因为长江改道,城址多次变更甚至被淹。(历史上九江的城址因为洪水东移。)其稳定性较差,显然不适合做省会。毕竟,一个稳定的城市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从交通上不难发现,江西全省以南昌为中心纵横交错,向北经鄱阳湖水道进入长江,沿赣江上游南下,越过唐代开辟的大禹岭,到广东韶关,到珠江三角洲,向东沿新疆到上饶,从衢州沿钱塘江过山区分水岭到杭州,从南昌向西经幕阜山和罗晓山之间的凭祥到湖南。

不过和九江比起来,有点偏僻。虽然占据着长江边上的有利位置,但地处江西最北部,市区面积不大,东部地势崎岖,靠近鄱阳湖,西部受八里湖影响。交通只靠八里湖狭长地带,城市跨度难以扩大,而且离武汉近。众所周知,武汉可以说是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如果江西省在九江,那就难了。

因地形限制而“狭长”的九江。

但是,南昌不一样。是中国唯一靠近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省会城市。经济枢纽的区位优势明显。南昌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作为省会有助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南昌入选江西省会的重要原因。

作为省会,历史积淀不仅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也必不可少。毕竟,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大国。无论拉出哪个城市,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南昌九江也是。那么历史给了他们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南昌印章“昌达南疆,南国繁华”是南昌的由来,曾被唐代诗人王波称为“宝地人杰地灵”。据历史考证,早在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在南昌生活和生产。长达3000年前,南起青云谱风景名胜区,北至艾溪湖,也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在南昌安义,出土了50万年前的旧石器,可见其人文历史之悠久。

南昌简称“洪”。在古代,它也被称为张羽和洪都。据《汉书》记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一次笔记中击败项羽后,派大将关英率兵平定江南“吴、、会稽三县”。关英在平定张羽郡后立即设官郡,首次将南昌郡确立为张羽郡的属国,以“昌达南疆”、“南方繁荣”的吉祥之意作为县名。张羽县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35万余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人。

关颖奉命进驻当地,修建“关颖城”后,次年建城,至今仍保留城址。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皇城寺,周长十里,八十四级台阶,被称为“关颖城”,是南昌的建城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南迁和北方人口的迁移,南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昌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到了唐代,南昌成为江南大都市,尤其是造船、造纸、印刷、纺织、兵器、金银铜器制造业。不仅如此,它还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众所周知,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中国历史上六大名窑之一的南昌洪州窑烧制的青瓷,当时远销海内外,不仅质量上乘,还是皇家贡品之一。

南洪州窑青瓷灯碗

从西汉到三国时期的金朝,南昌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由张羽郡管辖。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在历史上也曾作为首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首领李靖于宋二年将都城由江宁迁至南昌,取名“杜南”。

到北宋时,南昌已成为全国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市面积也不断扩大,达到14 ~ 16平方公里,有16座城门。据悉,这是南昌古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时期。宋徽宗时期,南昌行政区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56万余人,每平方公里21人。

到了清朝,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洋货充斥市场。通过与九江港的联系,南昌也成为江西洋货和本地货的集散地。

九江印章“我在浔阳河上送客,那里枫叶和成熟的灯心草在秋天沙沙作响”。白居易的《琵琶行》想必很多朋友都读过。这里的浔阳就是现在的九江(又称柴桑、江州),所以九江也被简称为“浔阳”。

与南昌类似,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九江地区就有先民在此生活,这里在古代是苗族的活动区域之一。

公元201年,西汉建立后,将军关英在九江挖井筑城,待南昌城建好后防守。

三国时期,九江属吴国管辖,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发展经济,解决北方移民的军粮问题,吴国君主孙权在九江大规模驻军,使九江成为重要的边防重镇和交通枢纽。

晋代至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南迁,许多北方人迁居九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九江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名城,不仅突出了城市规模,而且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也开始发展其文化和宗教事业。

隋统一全国后,社会相对稳定,生产迅速发展。位于两江交汇处的九江成为重要的转运枢纽,其造船业成为当时中国十二大造船中心之一。据悉,当时的九江人口高达7617户,如果每户5人,就将近4万人。唐朝时,九江奉命为唐高宗下西洋建造一艘能在海上漂浮的大船。开元年间,九江口岸由区域性变为全国性,至天宝时,九江人口达到3万左右,近15万。

唐代的南昌和九江

九江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前景不可估量。然而,北宋开宝八年,南唐后主李煜战败后,江南诸城只有不归顺九江,宋朝屠戮曹翰泄愤。这是九江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虽然到了太平兴国的第二年,宋太宗觉得自己对九江忠心耿耿,并“上书巡抚,以还其人之村失亲”,但九江只是略有复兴。

实现宋代茶叶专卖制度,九江是南宋五大茶约地(茶税和收购机构)之一。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很多朝代都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包括五代和南唐,宋代是中国文化的“极致”时代。九江在南唐崇儒、赵宋抑吴的雅风的基础上,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被世人誉为“真儒之地、文章之义地”。不仅书院众多,而且深受学者欢迎。

当时九江有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发挥特殊作用的濂溪书院、北宋创建进士村的修水黄石书院、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义门东甲私立书院。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刘舒在编撰《子同治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米芾等人在九江留下了优秀作品。

白鹿洞拼贴画

明清时期,九江的腹地经济是由水上繁荣和港口运输带动的。在县城人口增长缓慢的同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逐渐由城市港口向港口城市转变。明朝嘉靖年间(1522 ~ 1565),九江城内有18巷8街28火巷(巷)。天启三年(1623年),仅九江人口就达5584户20955人。九江成为全国“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吴城镇也凭借航运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清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十一年,英国在九江建立租界,其他西方列强纷纷效仿,设立洋行、公司、邮局、银行、教堂、医院、会所、公馆、学校、俱乐部等。,形成新的独立街区,使九江城突破封建时代的城墙格局,建成区3平方公里。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设立九江海关,夺取征税权,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导致农业大规模破产。江北破产农民涌入九江洋人企业谋生,九江人口再次剧增。1869年,太平天国战争后,九江人口增至70855户321010人。

九江岗

南昌与九江的关系。从地图上看,南昌和九江只隔着一个鄱阳湖,一个在腹地,一个在港口。五大水系在南昌汇合至鄱阳湖,湖水通过九江湖口流入长江。无缝水道的自然地理条件使两地联系极为紧密,这在贸易上表现得极为明显。

在经贸发展方面,南昌处于南北贸易要道的中心,商品贸易自古繁荣。九江虽然在长江干线上,但在江西省的地理区域内并不明显。与省内各地的联系只能通过南昌的中转功能实现,其对江西的贸易传导也只能通过南昌进行调剂。

近代九江的通商口岸主要是转口贸易,通过南昌把外国的货物运到里面,把本地的货物从南昌反向运到外面。所以九江很大程度上依赖南昌这个货物聚集的腹地。没有南昌,九江的贸易运作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这也是九江难以成为省会的原因之一。

参考:南昌历史;南昌独有的手工珍品:洪州窑;江西九江的历史演变:港口与腹地:近代九江与南昌贸易互动因素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