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登山节”、“菊花节”。继七夕、中秋、中秋之后,是秋天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之交告别青春、迎来寒冷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数字重叠的节日。它的九个字相互重叠,寓意极高,象征长寿长寿。重阳节之所以是夏历九月初九。易经称“九”为阳爻,故称“重九”。又叫重阳节,因为日月都在九月相会,两阳相重。

那么为什么叫重阳节呢?

事实上,一个节日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当地的习俗,重阳节也是如此。重阳节的起源很早,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重阳节在战国大诗人屈原的《送别》中已有出现:“集重阳人于宫中,造句之始(星名)使你看清都。”屈原还在《离骚》中写过一句诗:“晨饮木兰,晚食秋菊”。可见,早在战国时期,吃菊花的习俗已经成为一个节日,重阳节也初具规模。据说它兴盛于汉代,到了唐代才被正式定为节日。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妻子戚夫人被谋杀,随行的侍女贾也被逐出宫廷,嫁给了平民。贾把宫中的“重阳节”带给了百姓。贾曾对人说:“在皇宫里,每年九月初九,都要戴山茱萸,吃散饵,喝菊花酒,以求长寿。”“彭饵”是用植物叶子和米粉做成的重阳糕。这篇文章包括重阳节的三个主要习俗。

事实上,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一个神话般的民间传说。据吴筠《续齐和声》“汝南桓景,多年随费长芳读书。房里说‘九月九日,你家要有灾’的那天。你要抓紧时间,让家人做绛袋,拿着山茱萸扎胳膊,爬山喝菊花酒。这场灾难是可以消除的。俗话说的好,一家人爬得高,晚上就回来了,鸡犬牛羊会突然死掉。

相传东汉时期,汝南、汝河一带(今河南上蔡西南)瘟疫魔害,疫病流行。有个叫桓景的人,收了易学大师费长芳为师,学会了消灾救人的法术。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初九,瘟神又伤人了,你要回去救救你的老乡。叫他们离开家,九号爬上来,把山茱萸放在红布袋子里,绑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战胜瘟疫。桓景回家告诉了村里人。九月初九,汝河风起云涌,瘟神来到山前。但由于菊花酒的刺鼻气味,山茱萸很难靠近。桓挥剑斩山下魔。晚上,人们回到家中,看到家中“鸡犬牛羊骤死”,但人们因为出去爬山而幸免于难。此后重阳登高避祸,流传至今。这个传说把重阳节的由来解释为:九月初九出去爬山避祸,后来互相学习,成为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起源于西汉,也有人说起源于东汉。南山老李认为,重阳节是古代农耕文化的第一产物,是中国五行学说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方式的体现,起源于古代农业生产劳动程序和祭祀习俗。西汉时期黄老之说盛行,人们开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知道了“重阳节”和“重阳节”。此时,一些庆祝活动只在贵族或宫殿内的小范围内举行。只是到了东汉时期,它才在神话故事的推动下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节日。

在唐朝,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被定为官方节日。重阳节,已是深秋,菊花独开,更受唐人喜爱。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重阳节,唐人常邀友人赏菊,置酒赋诗,自得其乐。人们还会出去爬山,“菊花一定要种满脑袋”成了由来已久的民俗。直到宋元明清,基本延续了唐朝的一些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丰富了新的内容。1989年,中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去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格。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