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曲靖日报-曲靖新闻网

祭灶: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民间灶祭起源于古代的拜火习俗。《名解》:“厨房。还有,创造食物。”灶神的职责是掌管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到调查人间善恶,降福降祸。祭灶在中国人中间有几千年的历史,灶神信仰是中国人“丰衣足食”梦想的反映。

扫尘:在民间,除夕夜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也叫扫屋)”的习俗。俗话说“二十四扫屋”。民间称之为“扫尘日”。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打扫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院,掸蜘蛛网,疏通明渠。到处洋溢着卫生整洁的欢乐气氛,迎接春节的到来。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打扫灰尘有“除陈不新”之意。除尘的目的是为了扫除所有的霉运和厄运,以祈求来年的好运。

贴年红:家家户户在每年的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贴年红(年红是指春联、门神、条幅、年画、福字等红色喜庆元素)。贴新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新年习俗,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待。

守岁:除夕守岁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守岁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守年夜饭的民俗,主要表现在各家点燃年夜饭火,全家人聚在一起,不让“年夜饭火”熄灭,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除夕之夜,灯会通宵亮着,意思是“燃灯照亮新年”或“点燃新年之火”。所有的房子都点蜡烛,蜡烛特别点在床下,叫做“浪费光”。据说经过这样的点灯,来年家里的财运会更加丰富。在古代,南北方有不同的风俗。在古代,北方一些地方,赶年夜的习俗主要是熬年夜饭。比如晋代周初写的《风土志》说,“除夕之夜,大家互赠礼物,称为‘拜年’;老少相聚,共庆圆满,谓之“分龄”;永远不睡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堆旁聊天,彻夜守夜,象征着所有邪恶的瘟疫都会被赶走,期待着新年的好运。

压岁钱:压岁钱是旧习俗之一。2008年年夜饭后,长辈会把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镇邪,晚辈拿到就可以平平安安过一年。压岁钱在民间文化中有驱邪、祈福平安的意思。压岁钱的本意是辟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子容易隐身,所以用压岁钱来驱邪。

历史上,压岁钱有很多种。一般是长辈在新年倒计时的时候分发给晚辈的,表示迫切,包含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真挚的祝福。另一种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岁,意在期望老人长寿。最早可追溯的压岁钱记载于汉代,又称赢钱。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而是以钱币的形式作为玩物铸造,具有辟邪的作用。

流浪神:是传统的过年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游行、游主、游营、游佛、游神比赛、年度活动、迎神、游春、香火、走佛、走神之旅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或其他喜庆的节日,或在神灵的圣诞节,将行走的神灵请进庙里的神轿,然后抬着他们出庙游览。主要目的是报恩上帝,消灾祈福。一路上,游神伴随着锣鼓、唢呐、神灵、舞狮、舞龙、彩旗、彩旗、花灯游行、八音、杂技、乐队表演等多种表演。是集祭祀、祈祷、庆典、宴会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拜年:拜年,新年流行活动之一。在新年的早晨,我们迎接新年,祭拜“老神”。“隋”,又名“社稷”、“太岁”,是古代的一个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以六十岁和六十岁的分支年表为操作周期,一共六十人。每年都有一岁的神在值班,那一年值班的叫“值班的太老”。他是一岁的主人,掌管着那一年人间的吉凶。正如《三大宿命》中所言,“夫太岁,一岁之主,众神之首”。拜年是最古老的传统过年习俗,至今仍盛行于广东,尤其是吴川。在新年的第一天辞旧迎新之际,这一传统习俗从古至今代代相传。

庙会: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和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为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聚会、中华绝技、武林大会、元宵节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祝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春节期间登门拜访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大年初二或初三,我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说一些拜年、新财富、恭喜发财、新年快乐之类的话。拜年的意义在于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表达对亲友的感情和对新的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燃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那就是,当新年到来时,每家每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伴随着鞭炮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中国特产,又称“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关于鞭炮的演变,《优秀流行编曲》记载:“古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所以唐诗也叫爆杆。后人为之卷纸。叫做‘鞭炮’”。

鞭炮最初的目的是迎神驱鬼。后来,它以其强烈的节日色彩发展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燃放鞭炮可以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它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活动,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好运。综合性报纸